Site logo

全面瞭解損益表裡的營收、EPS、EBIT及EBITDA

時間2025-01-13 17:06:02

  首先,認識一下什麼是損益表? 損益表,又稱綜合損益表,是公司三大財務報表之一,用以反映企業在特定期間內的經營成果。它清晰地呈現收入、支出與最終利潤,幫助股東和投資者瞭解企業的盈利能力及經營效率。損益表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核心項目:
  
  - 收入相關:如營業收入淨額、其他收入、營業外收入及支出等。
  
  - 支出相關:如銷貨成本、營業成本及營業費用等。
  
  - 淨利相關:包括稅前淨利、稅前息前淨利(EBIT)、稅前息前折舊前淨利(EBITDA)、所得稅費用及每股盈餘(EPS)等。
  
  一、損益表與綜合損益表有何區別?
  
  損益表(Income Statement)側重於企業經營效率,記錄與經營活動直接相關的收入與支出項目。而綜合損益表(Statement of Comprehensive Income)則包含損益表的內容,並加入股東權益變動等更多項目,提供更完整的公司財務狀況概覽。
  
  二、損益表的重要性
  
  損益表是股東評估企業表現的關鍵工具,其中的「營收」數據和「EPS 每股盈餘」是投資者關注的核心。透過損益表,股東可以瞭解公司業務營運的健康狀況,進一步作出投資決策。
  
  三、 損益表的核心指標,淨利相關數據解讀
  
  1. 每股盈餘(EPS)
  
  每股盈餘是股東評估投資回報的重要指標,公式為:
  
  稅後淨利 ÷ 在外流通股數
  
  稅後淨利是損益表的最終結果,反映公司扣除所有費用後的淨收入,這一數據與股東利益息息相關。
  
  2. 稅前息前淨利(EBIT)
  
  EBIT(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)的計算公式為:
  
  稅前淨利 + 利息支出
  
  EBIT用於排除利息與稅收因素,專注評估公司的核心業務運營能力。特別是當企業負債情況各異時,EBIT可以提供更公平的比較基礎,幫助投資者判斷公司的業務實力。
  
  3. 稅前息前折舊前淨利(EBITDA)
  
  EBITDA(Earnings Before Interest, Taxes, Depreciation, and Amortisation)的計算公式為:
  
  稅後淨利 + 利息支出 + 所得稅支出 + 折舊與攤銷費用
  
  EBITDA進一步剔除了「折舊與攤銷」這類非現金支出項目,特別適合用於評估非實體資產較多的企業,例如科技公司或服務型企業。
  
  最後, EBIT 與 EBITDA 的差異
  
  EBIT與EBITDA雖然都用於衡量企業經營能力,但兩者的適用場景略有不同:
  
  - EBIT:更適合實體資產佔比較大的企業,因為折舊會對這類企業的財務狀況有更直接的影響。
  
  - EBITDA:更適合資產輕量化的企業,如科技或服務業,這些企業的折舊與攤銷通常對實際經營影響較小。

資金流入

免責聲明:本資訊不構成建議或操作邀約,市場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!

  1. 上一篇
    資產負債表是分析股票財務健康的核心之一
  2. 下一篇
    為什麼說基本面分析是找到優質股票的關鍵?